“和尚头”是生长甘肃中西部的一种无芒的传统小麦良种。“和尚头”的面粉,因雪白精细,柔韧筋条大,下锅不烂,吃起来味香耐嚼而在中西部地区闻名遐迩。因没有麦芒,像和尚的头没有头发一样,故名和尚头。其特点是耐旱、抗涝、无污染,内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做出的面食面筋高、口感好。“和尚头”耐旱、抗病、无污染,内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面筋高、口感好。相传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供皇室家族享用,在西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
“扯在手里千条线,下在锅里团团转,捞在碗里莲花瓣,吃进嘴里嚼不断”,这就是对“和尚头”抻面的赞歌。
和尚头小麦
相传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供皇室家族享用,在西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民间用“和尚头”小麦面粉做“长寿面”,烧制的“烧锅子”是甘肃中西部地区人民喜爱的食品。居史料记载“元末,饥荒严重,人民死亡流离,土地大部荒芜,无人耕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至二十三年(1389年),甘肃庄浪卫等地出现荒地垦壁,粟麦有获,米价日减,每石至500文的景象。”
“和尚头”小麦是当地人民群众在粮食作物栽培生产过程中,经过长期选择培育而成的优良品种。它具有耐旱、耐寒;苗硬、透砂土力强、不窝芽和口紧,不掉籽粒等特点。“和尚头”小麦具备极强的抗旱、耐瘠薄、耐盐碱性能。在土壤含水**5%~10%的极干旱土壤上,也能开花结实,土壤含盐量不超过0.3%时,生长正常。这些特性,完全适应秦王川里干旱少雨,多风沙,乍寒乍热的气候和土质条件。由于“和尚头”在种植中,基本不施化肥、农药,所以无污染,是地地道道的无公害绿色食品。
据省农科院、甘农大测定,“和尚头”小麦千粒重35克,面粉白度74.81%,偏黄度15.9%,粗蛋白含量16.02%。黑石乡的白坡、大横、石青等地的“和尚头”粗蛋白含量18.54%,赖氨酸含量0.54%,干面筋含量13.9%,湿面筋37.05%,沉淀质29.8%。与其它品种小麦相比,粗蛋白高出2~4个百分点,赖氨酸高出0.1~0.2个百分点,面筋含量高出4~5个百分点。“和尚头”属硬质小麦,咬断麦粒,茬口呈玻璃质状,硬度达14.9,也高于其他小麦。“和尚头”小麦粉质较细、砂,含纤维少,容易消化吸收,口感好,是做拉条子、馒头的.佳原料。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宾努亲王到兰州郊区访问,村民用“和尚头”面制做制做的浆水长面招待,受到郭沫若、宾努的高度赞誉。
过生日时,家里的人就会为寿星准备一碗长寿面,炒一锅香气扑鼻的臊子,将下好的长面捞进温开水的盆内淘一下,捞进碗内,浇上两勺臊子汤,一碗色香味俱佳的长寿面就做好了。
和尚头面做的长面久煮不烂,吃进口中劲道弹牙,吃一口面,喝一口汤,口溢香津,齿留醇美,十分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