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头面粉厂家的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述如何提高面粉白度的主要措施,希望对大家选择面粉的时候有一点的帮助。
制粉工艺
面粉行业有“6分原粮、3分工艺、1分后处理”的道理,如何在原粮既定的条件下生产出粉色.佳的面粉成品则主要取决于制粉的工艺。
工艺设计又主要从麦路、粉路、筛路等三方面着手。近年来面粉行业引入诸如小麦擦皮**机、色选机、低速**去皮机等新型清理设备,充分**入磨小麦的清洁程度。粉路、筛路设计的基本原则依然是轻碾细分、同质合并。其中影响面粉粉色的主要因素是磨辊的技术特性,包括前角、齿顶宽度及排列方式等。前路皮磨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更多的心、渣,为心磨、渣磨提供原料,过大的前角会使磨出的物料含粉过多,降低后续清粉机的清粉效果,白度降低;后路皮磨的主要任务是.大限度地剥刮麸皮上的面粉,提高出粉率,同时兼顾麸皮的完整性,过小的前角会使麸皮太碎,面粉中混入过多的麸星,影响粉色。
前路皮磨的操作对整个工艺的影响也很大,如果前路皮磨轧距过小,将导致过度研磨,麸皮过碎,大量物料被推进至心磨,而不是进入下道皮磨,由于心磨的轧距较小,研磨作用强烈,从而使混入的麸皮进一步破碎以至于通过粉筛和检查筛,.终混入成品。此外,粉筛筛网的配备也同样重要,筛网孔径大可能会导致“筛枯”,易混入麸星;孔径小将引起出粉率降低,故要在兼顾粉色及出粉率的基础上合理的配备筛网,同时要求筛网具有足够的强度,达到合理的张紧度,以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
面粉组分及后处理
面粉的白度除了受麸星、色素(类胡萝卜色素、类黄酮色素)等物理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中基团、化学键以及酶促反应等生化因素的影响。对面粉色泽产生不良影响的酶类主要是多酚氧化酶(PPO),又名儿茶酚酶、酚酶、氯原酸酶。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普遍存在于茶叶、水果、农作物中。PPO在小麦中主要分布于籽粒的外层,其中又以糊粉层中PPO的活性.高。胡瑞波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出粉率的提高,面粉中的PPO含量增大,酶促褐变也随之加剧。
在研磨前小麦以完整籽粒的形式存在,既隔绝了外界的氧气,酶的流动性也得到了有效的限制。然而在研磨过程中PPO得到释放,与其催化底物有了充分的接触,同时酶与底物暴露在空气中,**了反应所需的足量氧气,于是酶促褐变一触即发。酚-醌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醌类物质大量积累,其进一步聚合形成更大分子的黑色或棕色色素。尽管面粉中的PPO含量仅为小麦全籽粒的3%,但足以对面粉的色泽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
原粮品种的选育
此外,还可以从原粮品质的改善入手,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新型技术改变原粮小麦的遗传性状,降低其中天然色素和PPO的含量。但表现型除了受到基因型的决定作用外还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因素、土壤状况、病虫害等。孙重霞等利用RNAi技术,有效抑制了小麦籽粒PPO基因的表达,降低了PPO及其同功酶的活性,显著提高了小麦粉的白度。由于目前人们对**食品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认同,对其安全性还有一定的疑虑,所以**小麦及其产品的推广过程可能会比较曲折。